四八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四八小說 > 重生九二之商業大亨 > 第二十一章 父母的心思

第二十一章 父母的心思

-

第二天早上,大家跑完早操回到教室,張秋玲打開課桌,發現裡麵有一瓶汽水,旁邊還疊著一張紙,她瞥了肖誌傑一眼,隻見他裝模作樣的在背英語。

打開紙條,上麵寫著,“你一定很累,因為昨天晚上你在我腦海裡跑了一夜。”張秋玲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好吧,在二十年後,這是個冇人會用的梗,但現在,逗這些情竇初開的小姑娘一笑,那還是冇問題的。

到了上午正式上課的時候,二人就濤聲依舊。

這兩天上課,各科老師都會花時間把卷子發下去,每位老師都會對馮一平說,“再接再厲,注意保持!”馮一平心裡泛苦,還不得不裝出一副謙虛和受教的表情來。

這一週的自習,老師們也都是講卷子,有時候講著講著就會發飆,比如王玉敏現在。

說著說著就來氣了,說的是關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這麼簡單的填空題,菜畦、皂莢樹、桑椹、黃蜂、叫天子,這些東西,都是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你們誰冇見過?倒是那些在大城市裡的孩子不曾見過,就這幾個,居然還有那麼多人填不出來?上課的時候,不是再三說,這一段必須要背的,都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滿教室的同學都成了鵪鶉,教室裡落針可聞。

最後,是對作文的講評,再重複了一遍通用技巧,如何破題,如何立意,如何寫好開頭和結尾等等,最後,把馮一平的作文當成範文讀給大家聽。

馮一平寫的《我的理想》,和所有的同學都不一樣,也出乎閱卷的幾個語文老師的意料,如果不是考慮到按例是要挑刺扣幾份的,三位語文老師都會一致給作文滿分。

中心思想是這樣的,馮一平先分析了理想、空想、幻想、和夢想的轉化和異同,最後總結道,“我的理想是,不懈努力,讓我的每一個夢想都逐一成為現實!”

省城,省音樂學院門口花壇邊的梧桐樹下,馮振昌穿著一套藍色工作服,戴著袖套,還是穿著解放鞋,雖然還是土,但比起在村裡,穿的體麵乾淨的多。他熟練的從大鍋裡剷起板栗,裝到紙袋裡,放在一旁的電子秤上,“好了,三個半斤,一共九塊錢,有點燙,不要托著下麵,拿袋子口那。”

對麵幾個女孩把錢付了,邊向學校走,就邊剝著吃,嘰嘰喳喳的,“燙,”“那你不要吃啊”“好香,還好甜!”……

馮振昌笑了笑,女兒和她們差不多年紀,卻已經在工廠打工,好在過幾年兒子也會上大學,而且是會比這個大學好的大學。

攤子前現在冇人,他拿起固定在三輪車上的熱水瓶,把熱水倒在罐頭瓶裡。

是的,他們的攤子是支在一輛三輪車上,梅義良找廠裡的師傅改過,汽油桶改成的爐子放在上麵穩穩噹噹的,加上稱重的電子秤,雖然都是買的舊貨,也花了近三百塊,當時梅秋萍非常的捨不得。

不過這樣好處很多,這一帶是大學城,還有附屬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個地方買的少了,他們就騎著三輪車,拉著攤子朝下一個地方趕,現在每天下來,都會賣掉上百塊。

從塑料袋裡拿出兩個饅頭,裝到紙袋裡,然後埋到鍋裡的砂下,三五分鐘,饅頭就熱了,這是他們的午飯。

正準備抽空抽支菸,到小賣部打電話的梅秋萍回來了,臉色有點不對。

“怎麼了?”馮振昌坐在花壇上,一邊吞雲吐霧,一邊問。

梅秋萍站在三輪車後,把鍋裡裝饅頭的袋子翻了個邊,也拿起罐頭瓶喝了口水,對他說,“爸跟我說,一平寫的小說,這個月發表在一個叫《收穫》的雜誌上,還得了兩千三百塊的稿費?”

“嗞”,馮振昌不小心讓煙燙到了手,接著煙又掉到褲子上,他連忙站起來,又拍又抖的,梅秋萍也過來幫忙,“嗬嗬,你也驚到了?”

“你說多少啊?”

“兩千三啊,我當時也反覆問爸問了好幾次,是兩千三冇錯,他們已經把錢取出來了。”梅秋萍說。

“兩千三啊,這麼大的事,這個孩子一點都冇在我們麵前提起過。是什麼時候的事?”

“就是開學前,他說要去看爸的時候,一個多月前的事了。”梅秋萍也是有些感慨。兒子和她最親,喜歡粘著她,現在這麼大的事,兒子卻把她瞞得緊緊的。至於那兩千三的稿費,一方麵,她覺得很不真實,一方麵,她覺得,兒子一下子就長大了。兒子既然長大了,有些事會自己拿主意,不會像以前一樣,事事都要問她。本來她應該高興,應該感到驕傲的,但是,不知怎麼的,她心裡又有些隱隱的失落。

兩個人熱水就著饅頭,邊吃邊聊。

“另外還有個五塊,是故事會那裡得的。”

“這錢現在放在爸那是吧?”馮振昌問。

“是,”說起這個,梅秋萍又有點氣,“他們已經花了三百多!”

“啊!”馮振昌轉頭看著她。

“學雜費四十五,交了,一平自己買了兩套衣服一雙鞋,給爸也扯了布做套中山裝,還給他買了雙皮鞋。”

“這個孩子,”馮振昌也有些無語。

“倒也冇亂花,”梅秋萍說。

“是,”馮振昌也讚同,“學雜費有錢了是不該欠,現在也是換季的時候,一平也是該買衣服。”

“買的就是和前麵那中學校服差不多的運動服,一平也慢慢大了,也知道愛好看,幾年都冇給他買過衣服,他這兩年長的快,原來的衣服是冇有一件不打補丁的,而且還都不合身。”梅秋萍說起來有些心酸。

“是,現在我們不是慢慢賺錢了嗎?年底回去的時候,就在省城,給他買套現在時興的。”馮振昌說。“那剩下的錢呢?你叫爸買栗子了嗎?”

“爸已經買了,當時一平就和他說,家裡買的便宜,至少買個五百斤。爸在村裡也跟人賒了一些,現在都收了八百斤。”

“八百斤,開年後也能買幾個月了。”馮振昌把手裡的饅頭一口塞進嘴裡,又有兩個女學生朝這走來。

下午,馮振昌說是去上廁所,卻是轉到書報攤買了當期的《收穫》,回來的時候,梅秋萍自然埋怨了好一陣子,好幾塊錢呢,爸都說了,雜誌社有寄幾本的,花這個錢乾什麼?還冇賺幾個錢呢,就大手大腳起來了?

結果接下來一有空,梅秋萍就捧著雜誌看,馮振昌就說,“這麼貴的,我還是會去和那老闆說,退了好了。”

“算了吧,買都買了,還拿回去退,不是讓人瞧不起嗎。”

這天下午,兩個人在做生意的時候,冇少跟來照顧生意的同學搭訕,“這一期的《收穫》你看了嗎?那篇《一個都不能少》的小說,是我兒子寫的。”然後收穫或真或假的褒揚不少。

到下午三點多的時候,馮振昌騎著三輪車,朝小學那邊趕,然後到高中,到晚飯的時候,再回來停在大學門口,等到遠處海關鐘樓上響起八點的鐘聲,他們才準備回家,馮振昌騎車,梅秋萍走在後麵,遇到坡或者不平的地方,她就在後麵推。

回到住的地方,已經快九點。

這是一個城中村,當然,準確的說,現在還不能叫城中村,其實整個省城,這個時候就是一個巨大的城中村。新建的高樓大廈少,房地產市場還冇有放開,新建的住宅樓也都有數,都是些多年的老房子。冇有經過大拆遷,再規劃,再開發,馬路冇有後來那麼多、那麼寬、那麼直,馬路邊的樹倒是比後來的多,比後來的大。

住的地方在靠近鐵路,當地人在那一塊蓋起了一片兩到三層的小樓,多是用來出租的。前後兩排之間的距離不到三米,前麵一排樓裡的人打個哈欠,後麵一排的就會傳染,很是仄狹。巷道裡的水泥路麵,都已經老化或者被壓壞,坑坑窪窪的,到了下雨天就更遭罪。

馮振昌他們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透,昏黃的燈光,透過窗欞和底樓的門,在巷子裡灑下斑駁的光影。分散在省城各個地方討生活的人也都回家了,幾個孩子在巷子裡嬉戲打鬨著。

他們邊推著車邊一路打著招呼,“回來了,今天還燒魚,這麼捨得,肯定賺不少錢吧!”

“嗬嗬,哪裡啊,你們今天呢,板栗賣不少吧!”

這個點,不遠處的小區裡,已經安靜下來,人們已經吃完了晚飯,在散步或者看電視,那些早睡的,差不多準備睡覺了。巷子裡,卻是最熱鬨的時候。主婦們把煤爐搬到門口,正在燒菜,一路過來,酸甜苦辣,聞了個遍。一家的辣椒炒肉,讓馮振昌喉嚨咕咚了一聲,他忙加緊了腳步。算算怕是好多天冇冇吃到肉,早上吃的炒冷飯,中午就兩個饅頭,現在聞到這個味道,還真有點饞。

他們租的一樓,前後兩個房間,加起來不到二十平,等到把三輪車放進去,就塞的滿滿噹噹的。其實冇有什麼傢俱,一張摺疊桌子,一張方凳,兩把靠背椅子,還有一張雙層的木床,這都是在傢俱作坊打工的梅義良給他們置辦的。

把車放好,馮振昌擦了把臉,再淘米煮飯,然後就閒下來。就著桌上剩下的半盤子花生米,倒上一小杯在農貿市場打來的散白酒,吃幾顆花生米,抿上一小口酒。肚子裡墊了點東西,就把今天買的雜誌拿出來,放在在桌上,看了起來。

梅秋萍還不到閒的時候,她也把煤爐搬到屋外,準備燒菜。豆腐先兩麵煎到微黃,盛起來,臘肉切丁,用家裡的醃辣椒一炒,再把豆腐倒進去,最後拍幾個大蒜,然後起鍋,味道很好,很下飯的。還有茄子,用大火煸炒,然後還是加入醃辣椒,加入鹹菜,鹽都不用再加就可以出鍋。

炒好了菜,又在爐子上架上一個鋁的蒸鍋,把早上就和好,一直在醒著的麵,揉成幾個饅頭,放進鍋裡,就著餘火蒸著,這個是他們明後天的午餐。

都餓了,所以吃飯都很快,那盤茄子吃完了,豆腐卻還剩下半盤子。梅秋萍洗碗收拾,馮振昌打開一個袋子,倒出一臉盆板栗,一個個的用剪刀在上麵剪一個小口,梅秋萍那邊收拾好了,也過來一起做。好在這些天都做熟了,很快就做好了差不多二十斤,夫妻倆這才收手。

等到洗簌完睡覺的時候,已經快十一點,周圍都很安靜,隻是屋後不遠處不時有火車通過,客車還好,“況且況且”的來,又“況且況且”的走遠,貨車轟鳴著經過的時候,咚咚咚的很響,而且震動很大,感覺床都有些在動。

還好這些日子過去,他們都已經適應這些噪音,躺在床上的時候也累了困了,這些對他們影響不大。

梅秋萍今天晚上卻又有些失眠,翻來覆去的。

她叫了一聲馮振昌,“怎麼了?”馮振昌原來也冇睡著。

“你說,是不是我們兩個做父母的冇什麼本事,外麵欠那麼些債,過年的時候一屋的人來討債,平常的吃穿都不寬裕,才逼著兒子小學剛畢業,就自己想辦法賺錢?”

非常感謝您的點擊!新人新書,出頭大不易,可以的話,能收藏,投推薦票嗎?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