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四八小說 > 隆萬盛世 > 第1005章 水師抵達

第1005章 水師抵達

-

為何明朝會用邊牆和長城稱呼後世人眼中的“萬裡長城”,其實是因為此時的所謂“明長城”和後世人眼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形象。

後世人看到的長城是經過包磚的城牆,而此時大部分長城卻是夯土,外麵並未包磚,隻有薊鎮等少數長城段這樣建造,其實就是一段土牆。

雖然是土牆,可也不是一般的土,都是按照城牆的製造工藝製造的夯土。

夯土其實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先堆砌大量泥土,然後用石碾或者石杵進行反覆捶打夯實,而是有專門的模具,把泥土捶打成緊密粘牢的泥磚。

夯土用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當地有黃土就選擇黃土,若是紅土也可以選擇紅土,因地製宜。

取土後還會新增一些如粗砂、石灰塊、黏土這樣的東西,倒入泥磚模中製成泥磚。

這樣的泥磚,內部非常緊湊,即便是水泡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纔會滲透,也隻有歲月纔會成為破壞他們的利器,在日曬雨淋風吹經過若乾年後纔會逐漸老化。

泥磚成形後纔會進行拚接,拚接過程中還會使用古代的水泥,也就是用糯米汁加上生石灰等原料製成灰漿填縫,讓泥塊的粘接更加牢固。

土牆出來後,若是要在外麪包磚,也會用這種灰漿填縫,增加磚塊之間的粘接牢固性。

這樣的製作,可以讓城牆屹立數百年而不倒,如果冇有外力破壞的情況下。

明朝的長城,大多就是這樣一點點建造起來的,可以說非常耗時耗力。

另外,古代燒磚也不簡單,成本也不低,需要取土和采購大量燃料,非常耗費錢財。

所以大明一開始就隻是選擇製造一道土牆,分隔大明和蒙古的疆域,僅僅在一些關口纔會在土牆外包磚,既好看也更利於城牆長久的保護。

畢竟,一座城郭可不是隻用很短的時間,那都是千百年形成的交通要衝,自然需要更加嚴密的防守。

大明建國之初國力強大,擁有大量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軍士,自然不需要長城保護自己。

那時候的大明,不對外主動出兵就已經僥天之倖了。

隻是隨著永樂時代的結束,大明國力開始衰退,軍事實力下降,纔開始建造邊牆。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明廷更加重視邊牆,此後開始向邊關撥銀修繕城牆,其實就是在原有土牆之外開始包磚,同時也重修一些毀壞的城牆。

畢竟,在一些地勢險要的地方,難免也存在一些豆腐渣工程。

或許未必是工匠偷工減料,而是因為實在冇辦法。

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前些年,朝廷自然是緊著京師周圍來,所以薊鎮長城是最早撥銀修繕的,之後是宣府,現在輪到大同了。

隻不過,現在魏廣德覺得似乎完全冇有必要繼續這樣耗費銀錢的工程了。

大明本來財政就捉襟見肘,還花錢砸什麼未來工程。

既然都和蒙古人和議了,戰爭風險已經大幅減輕,與其撥出大筆銀子修邊牆,還不如用這筆銀子再砸出一支萬人軍團。

軍隊是活的,可以四處機動,哪裡有危險就可以調派到那裡。

而城牆就在這裡,其實很容易被人攻克。

在魏廣德看來,邊牆是真冇必要修築,險要地段隻需要建造敵台,駐紮少量軍卒即可防禦兼之傳遞烽火就夠了。

既然是險要地段,自然是道路不暢,這樣的地方一般不適合大兵團機動,來的不過就是少量敵軍。

這種程度的威脅,其實在可控範圍內。

隻要烽火傳出,周邊鎮堡的明軍完全是可以抵抗的。

至於其他比較重要的通道,其實每次給蒙古人也製造不出多大的麻煩,隻不過他們冇法阻止烽火燃起,把他們到來的訊息傳遞出去。

說到底,長城作用不大,除了烽火台還有用外,是真的冇什麼用處。

難走的地方,人家根本就不會考慮。

想到這裡,魏廣德把這份奏疏放到一邊,他不打算馬上批覆,即便這是給馬芳送銀子的奏疏。

敵台這些墩子,地方上就可以撥款修建,哪裡需要朝廷撥付。

這筆銀子,加上本來就要撥給大同的軍餉,應該足夠讓大同組建一支萬人軍團了,還能保持住戰力。

魏廣德繼續處理其他奏疏,而此時淮安靠海的碼頭上,遠望大海,海平線上出現片片白帆,很快就連成一片。

海邊衛所的軍卒發現異常,立即敲響警報的鑼聲。

這些年,淮安府,或者說福建以北沿海府縣,已經多年不曾出現倭寇。

在施行海禁的大明,海麵上是不應該出現大量白帆的。

不過等守禦千戶所的千戶帶著人上到瞭望塔,看到遠處大隊海船正在向下麵碼頭靠攏後,隻是觀察片刻就馬上叫哨兵停止了敲鑼。

“去召集人馬集結,等確認是南洋水師再解除警報。”

千戶回身對一個百戶吩咐道。

隨即,又安排身邊的親兵馬上騎馬去淮安府和漕運總督衙門報告此事。

南洋水師要到淮安的訊息,早就已經從漕運總督衙門裡傳到這裡,所以看到大量海船出現,這千戶才能坐得住。

畢竟就是在去年,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誰能想到,大明在南邊居然重新組建了一支龐大的水師船隊。

隻不過今天,千戶帶著手下人站在瞭望臺上,有些目瞪口呆的看著遠處正在靠近的船隊。

“這船,是不是.....也......還多了點。”

千戶有些不可置信的說道。

去年不過二十來條船,可進入出現在他眼前的戰船,怕不下百艘之多,而且都是不小的大福船。

不過越是這樣,他反而越覺得這些戰船應該就是南方那支水師的戰船。

要是倭寇有這麼多戰船,怕是早就把浙江搶光了。

這麼多的船,不得帶著幾千上萬的人馬。

雖然冇親眼見過,可這千戶也聽說過,當初打倭寇汪直就是有好幾萬人馬。

即便是汪直死後,被朝廷剿滅數萬人,可還有許多依舊活躍在海麵,到如今還在威脅著大明沿海。

記得上月好像廣東沿海就發現過小股倭寇出冇,還曾攻擊過朝廷設在沿海的衛所。

“大人,應該是咱們的船,否則絕不會這麼大搖大擺就要靠岸。

應該就是漕運衙門說的,運送漕糧北上的水師了。”

身邊一個百戶湊過來,獻媚著說道,“先前看到這麼多船可把小的嚇壞了,還是大人英明,直接叫停了敲鑼,嘿嘿.....”

“是啊,剛纔也把我嚇壞了,這麼多船,我的乖乖,怪不得現在都少有聽到倭寇的訊息了。”

跟在千戶身後的都是他親近之人,聽到他們這麼吹捧,那千戶隻是笑了笑,一臉風輕雲淡的樣子。

若不是知道有南方戰船過來,難道以為他還能站在這裡看著,早特麼裹著細軟帶上小妾往淮安城跑了。

待船隊靠近碼頭,終於是停了下來,一條小船被大船放下,上麵幾個水師軍卒劃船向岸邊駛來。

見此情景,守禦此地的千戶大人終於動了。

“走,下去看看,是不是南洋水師的船隊。”

冇有看到他們攜帶的關防,說實話,雖然有很大把握這就是朝廷的水師,可也不敢放他們的船隊過去。

要知道,在他們背後就是黃河的入海口,逆流而上可就到清江浦石碼頭了。

石碼頭後來又被叫做禦碼頭,因為明清時期皇帝順運河南下巡視,龍船就會停靠在此因而得名。

此段河道原本是淮河入海口,在弘治年間黃河奪淮入海後,這裡就被黃河侵奪,成為黃河的入海口。

正好漕船通過運河抵達淮安,在淮安進入黃河段逆流而上至徐州,然後繼續進入大運河向山東行駛,抵達目的地。

所以入海口處設有守禦千戶所,監視附近海麵,發現有不明船隊自然要截停檢查。

因為不遠處就是淮安府,藉著運河之利,淮安府早已經成為江北富庶之地。

若是淮安府出了紕漏,可不就震動天下了。

嘉靖年間,倭寇就多次出冇淮安府,隻不過藉著淮安城郭高大,所以倭寇隻能肆掠鄉野,倒是不敢對擁有高大城牆的府城打主意。

這也造成沿河富戶大多在當時急匆匆搬家進了淮安府,躲避倭寇侵擾。

河口處,數門火炮已經嚴陣以待瞄準了前方的船隊,雖然不會造成太大傷害。

而在岸邊碼頭上,已經有明軍官兵開始列陣。

小船很快就劃到岸邊,自有水師的人帶著關防上岸與此地明軍報備行程。

就在南洋水師船隊抵達淮安的時候,訊息也終於送到漕運總督衙門。

聽到南洋水師到了,王宗沐當即起身,帶著京城隨著公文一起遞來的,兵部給俞大猷的文書就往淮安碼頭去。

上轎的時候,王宗沐還冇忘記讓人知會漕運總兵一聲,讓他儘快把那些上岸休息的漕兵聚攏,隨時準備跟著南洋水師出海北上。

等王宗沐抵達石碼頭,遠處明軍水師船隊也已經出現。

此地碼頭占地極大,可也不能讓這麼多戰船全部停靠,隻能是換著來。

在碼頭上一條大福船靠岸後,踏板搭上,俞大猷穿著繡著獅子的紅色官袍下船。

明朝武將,若不是出征,一般都會選擇穿官服在身。

俞大猷和王宗沐見禮,倆人雖然第一次見麵,可王宗沐胸前那孔雀補子卻是清晰的表明瞭他的身份。

在淮安府,有資格穿孔雀補子的,也就隻有這一位了。

而在他身旁的一個文官,胸前補子則是雲雁,自然就是淮安府知府。

見麵一陣寒暄後,王宗沐就把俞大猷拉到一旁,從袖中抽出一份公文遞到俞大猷麵前。

“俞將軍,這是兵部前些日子送來的公文,由我轉交與你。”

王宗沐把文書遞給俞大猷後,就靜靜站在一邊等他觀看。

俞大猷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快速打開兵部文書快速看完。

“總督大人。”

俞大猷伸手抱拳道:“不知大人是如何安排的。”

“我已經準備了五十萬石漕糧,其中漕船裝載三十五萬石,剩餘十五萬石由將軍的船隊攜帶。

抵達天津後,卸下二十萬石漕糧,轉運剩餘三十萬石軍糧隨將軍接上薊鎮兵馬就可前往蓋州。”

王宗沐把他的打算說了出來,“就是不知道將軍的船隊,能否裝載薊鎮那萬人兵馬?”

“漕船若滿載可裝多少漕糧?”

俞大猷心中一陣默算後,還是開口問道。

他是知道薊鎮戚繼光組建的兵馬,大量裝備了戰車、火炮這些重傢夥,冇親眼看到戚繼光編練的薊鎮軍,他也冇把握能不能裝完這麼多人馬和裝備。

所以,主意隻能在淮安想辦法。

這裡,可有大量漕運的漕船。

雖然這些漕船並不適合海運,可這次雖說是海運,但真正危險的地方其實就是淮安府到山東一段。

繞過山東就進入渤海,與其說是海,其實和內河無異。

直隸海灣相對外洋來說已經是風平浪靜,而且此地水淺,行船風險不大。

至於天津到蓋州,其實也是在渤海內行駛,安全性還是有的。

他吃不準的就是人馬和裝備,到底能不能一次性運走。

早知道要運輸兵馬,他就把那些中小號的浙船、廣船也帶上。

裝東西很簡單,隻要定好船隻重心,不使船隻重心不穩,出海就無大礙。

可要裝人,還要跑兩天海路,可就得考慮更多的東西。

吃喝拉撒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否則彆在船上整出什麼大事兒來,就麻煩了。

朝廷往遼東調兵,顯然不是尋常的兵力調動。

冇看到說是帶戚繼光去遼東公乾,戚繼光可是薊鎮總兵官。

“王大人,可是朝廷在遼東和女真開戰了?”

俞大猷看了眼周圍,見無人在側,不免小聲出言打聽道。

“我也不知。”

王宗沐輕輕搖頭。

他和俞大猷現在都在內閣次輔魏廣德羽翼之下,自然算是同黨,也冇什麼好防備的。

“不過,若是對北方土蠻,似乎不需乘船渡海去蓋州,直接出薊鎮長城北上就行了。

亦或者出山海關走廣寧進入遼西草原,也是可以的。”

王宗沐說出關內明軍進入遼西的路線都比坐船去蓋州,再走陸路強的多。

雖然冇有得到證實,但俞大猷還是深以為然點點頭。

其實一番冇有營養的對話,已經讓他們都確信,朝廷是對遼東女真出手了。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