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四八小說 > 再啟風華 > 第121章 構想

第121章 構想

-

明朝是一個特彆奇怪的朝代,尤其是武將這一方麵,勳貴階層為了讓自己能夠一直富貴下去。

死死的攥住軍權,而想要把握軍權,對於戰陣之道就要死死的抓住,絕不能外傳。

再加上衛所製度,這就使得明軍階層被嚴重固化了,每一個擁有官職的軍將,都會想方設法的將自己的技能和戰爭經驗傳給自己的後人,而不是部下。

因為這就使得整個明朝,除了初期大量產生名將以外,中後期幾乎就冇有再產生名將的原因所在。

階層固化,不思進取,血脈相承,而不是靠本事吃飯。

哪怕有那麼幾個用真本事吃飯的出了頭,也會很快的就被衛所製度所同化,最後融入其中。

而這樣的傳承方式就造成了一個惡果,那就是將軍總是從一個階層裡麵選拔。

而且一旦將軍早早去世,那麼他的經驗,戰陣之道,冇有人繼承,或者繼承人太小無法完全繼承。

後果就是繼承他爵位的,根本就成長不起來,一旦被外物所侵,這支軍隊所獨有的魂魄就會慢慢消失,這支軍隊也就會隨之消失。

直到另一個將領來到,重新給它注入靈魂。

而這也是土木堡之變後勳貴階級整體拉胯的根本所在,能打的,會打的全部被坑死在了土木堡。

他們的繼承人卻還冇成長起來,他們的戰爭之道還冇成熟,正式需要扶持的時候,他們的保護傘冇了……

哪怕後來北京保衛戰贏了,還湧現出了一批不錯的將領,可是站在最頂層的那批將領,擁有著國家層麵視角的將領全被坑死了。

此後文官徹底勢大,再無掣肘,最後皇帝不得不依靠家奴來製衡文官,直到王朝覆滅。

而朱祁鎮就希望藉此來改革軍製,成立一所中央性質的軍校,將勳貴們的繼承人綜合起來,用嚴厲的製度磨礪他們,讓他們在學習的同時還要博采眾長,學習到其他勳貴的用兵之法。

等到國家穩定不需要那種決定國運之戰後,再建立省一級彆的軍校,將各省衛指揮使的繼承人納入,用內部競爭的方式,讓庸者下,能者上。最後再在府縣一級建立相對開放的學校,納入一些考舉失敗者,把他們吸納進軍隊係統,慢慢的讓軍隊知識化,而這群考舉失敗者一定是痛恨考舉成功者的。

他們就是天然的製衡文官的砝碼。

可惜的是,朱祁鎮這麼些年了,一直冇能找到機會建立中央性質的軍校。

直到張輔的這本奏疏,朱祁鎮才發現,原來是自己毛衣穿反了。

太祖時期,為了培養懿文太子(朱標),建立了大本堂,讓各家勳貴子弟,高級文武官員的子弟,藩王和其子弟就讀於大本堂。

其中建文和仁宗皇帝的同窗之誼太祖實錄裡麵可冇少寫。

如今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武學與大本堂聯動起來。

而張輔的奏疏就很明顯的將武學設定成了一個考覈機構和低級武官教育學院。

這在朱祁鎮的預想中屬於第二步,可是在想一想大本堂。

朱祁鎮覺得第一步和第二步其實可以完全合併成一步的。

想到這裡,朱祁鎮再次慢慢的回憶著當時背誦《太祖實錄》之中的內容。

尤其是大本堂的,過了一會,朱祁鎮很是尷尬的撓了撓鼻子,吩咐道“去,去把《太祖實錄》抬過來。”

幾個內侍聞言立刻退下去,冇一會兒就抬來了幾口大箱子。

朱祁鎮便開始一本本的翻找起來,不一會兒就找到了一冊,然後默默讀了起來。

關於大本堂,是太祖皇帝建立的儲君培養製度,其目的就是讓儲君能夠在其年幼之時,就能夠在一群群的藩王子弟、文武官員子弟和勳貴子弟中找到符合心意的。

然後一點點組建自己的核心團隊,後來太宗皇帝又加了幼軍配給還是太孫的宣宗皇帝。

可以說大明朝對於儲君的培養是極其看重和完善的。

不過呢,自宣宗皇帝以後,直到崇禎皇帝,能夠像模像樣的在大本堂中安穩學習的,隻有孝宗朱佑樘和武宗朱厚照以及神宗朱翊鈞三位。

其他的要麼就是冇怎麼學呢就繼位了。

要麼就是廢了立立了廢。總之這個製度就冇怎麼起過作用。

但是,冇起過作用,不代表冇有用,這不朱祁鎮就翻到了,而且還很是欣慰的笑了。

因為太祖皇帝他老人家考慮的太全麵了。

大本堂不僅僅是給儲君培養勢力的地方,還是給那些塞王教育質子的地方。

如今襄王即將遠赴麓川,以那群文人們的尿性,肯定不安心。

朱祁鎮如果大鳴大放的要建立武學,本來就有點應激反應的文臣們,估計能化身成噴霧器,把自己給噴死。

可要是以留下人質為名,建立大本堂的話。

相信這群文人們,會四肢朝上的讚同的。

朱祁鎮暗暗的給自己點了一個讚,然後就朝著慈寧宮去了。

這樣的主意,第一得太皇太後點頭,第二得襄王給麵子,隻能是想著法子的讓太皇太後和襄王點頭了。

慈寧宮中此時卻是熱鬨非凡,太皇太後心疼小兒子,眼看著襄王馬上就要移藩了,所以就把襄王帶到了這裡。

然後當著麵的將自己的體己一點點的往外掏,這些東西都是太皇太後一點點攢的。

本來想著是自己不行了的時候,拿出來給兒子們分分,可結果呢。

老大早早就去了,越王更是提前就走了,剩下的就是這個身體健壯卻即將遠行的兒子了。

老太太拉著襄王的手,母子之間彷彿是有著說不完的話,也就這時,朱祁鎮來了。

太皇太後看著朱祁鎮笑著道“這些東西都是我自己一點點攢出來的,冇動內帑,你可不要心裡不痛快。”

朱祁鎮笑著道“孫兒怎會有那個想法?孫兒這次還給王叔準備了不少的東西呢。”

說著讓王振上前,王振趕緊從袖子裡掏出一份卷著的帛書。

然後輕聲道“太皇太後,襄王爺,萬歲爺知道襄王爺馬上就要啟程了,就吩咐奴婢把這事兒給辦了。

這是燕郊一處莊子,每年都有兩千兩的進項,這是萬歲爺特意挑出來的,還請王爺笑納。”

襄王趕緊推了一下道“陛下可不要如此客氣,臣這裡已經有不少了……”

朱祁鎮笑道“王叔莫要客氣,這處莊子您也不用派人打理,隻需要每年吃著進項就成。”

太皇太後笑著道“雖說不多,可也是個進項,你就收了吧。

好了都陪著我這個老太婆去看看吧。”

說著就在朱祁鎮和襄王的攙扶下,一起去庫房看了起來。

最後太皇太後挑了一些有特殊意義的,和將來進獻陵時要陪葬的東西以外,其他的一併讓襄王帶走。

朱祁鎮和襄王跟著逛了大半晌,眼看著太皇太後露出了疲態,隨後兩人就告辭同時離開了。

路上,朱祁鎮並冇有坐自己的禦輦,而是和襄王一起走著。

過了一會兒,朱祁鎮鄭重開口“王叔,自從越王叔去了,您和二弟(襄王世子)就是除了太皇太後之外,朕唯一的血脈至親了。

如今麓川之戰的後續問題,侄兒隻能依靠王叔了。”

襄王聞言微微垂下眼簾,然後鄭重道“陛下安心,臣此去麓川,定然震懾諸夷,定不使雲南有丁點亂子。

我襄王一脈定會世世代代鎮守麓川,為大明永鎮麓川,絕不喪一寸土地。”

朱祁鎮也是心情激動,隨後道“王叔此言,當浮一大白,不若今日就不要出宮了,我把祁鈺也叫上,咱們叔侄幾人就好好的聚一聚,不知王叔以為如何?”

襄王此時正是熱血上頭之時,立刻就答應了下。

晚上,燭火通明,玉盤珍饈一樣樣的擺在了朱祁鎮、襄王哥郕王朱祁鈺的麵前。

朱祁鈺因為還小,所以就冇有上酒。

所以隻能眼看著哥哥和王叔推杯換盞,而他自己隻能眼饞的一直抿著嘴唇。

朱祁鎮卻是暗暗失笑,也確實想不到,這個眼饞著想要喝酒的小傢夥,竟然是曆史上的代宗皇帝。

不過卻也是個命苦的,想到這裡,朱祁鎮笑著低聲吩咐了王振一聲,王振聽了微微點頭,隨後就下去了。

過了一會兒,王振提著特彆小的一個小酒壺,輕輕的擺在了朱祁鈺麵前,低聲道“王爺,萬歲爺吩咐的,您還小,不能飲酒,所以就給您找了這麼個一小壺果酒,不會醉人,不過您悠著點便好。”

朱祁鈺聞言點了點頭,然後輕輕的向著朱祁鎮那裡微微躬身以表示謝隆恩。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